以阳明表症本自汗出不恶寒,故加“虽、反”字耳。阳明之阳虽易回,回而诸症仍在,变症又起,故更作芍药甘草汤继之,少与调胃承气和之,是亦从乎中也。
但随文敷衍,故彼此矛盾,黑白不辨,令硖与美璞并登。三番误治,阴阳俱虚竭矣。
发汗,病不解,反恶寒者,虚故也,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。水停而悸,故去大枣;不烦而厥,故去芍药;水宜渗泄,故加茯苓;既云治水,仍任姜、便者,防水渍入胃故耳。
若小便不利,少腹满者,去麻黄,加茯苓四两。盖烦为阳邪内扰,汗为阳气外发,浮为阳盛之脉,脉浮则阳自内发,故可必其先烦,见其烦必当待其有汗,勿遽妄投汤剂也。
以阳明表症本自汗出不恶寒,故加“虽、反”字耳。”皆风湿对言,本论则风湿合言也。
《金匮要略》有越婢汤方,世本取合者即是也。要知太阳温病,即是阳明来路,其径最捷。